6月6日, 记者从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获悉,日前,我国科学家团队自主创新的区块链技术体系“长安链”成功嵌入高性能抗量子密码模块,足以对抗目前已知的传统密码攻击和量子攻击。
近年来,区块链技术正在全球经济、军事、文化等领域加速应用。作为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,它利用一套完善的加密技术,形成可追溯、不可篡改的优势。然而,随着量子计算的快速发展,传统的区块链加密技术面临“被加速破解”的风险:数据传输可能被窃取,敏感指令可能是伪造的……这无疑会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困扰。
量子密码攻击,很可能会在将来对区块链加密技术形成“降维打击”。中国电子标准技术研究院专家唐晓丹、李美桂今年就通过媒体发出呼声:抗量子密码已成为量子信息时代的关键核心技术,我国须及早研究部署,警惕相关风险,建议要强化研发与应用,鼓励抗量子密码与大数据、区块链、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。
“长安链”由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牵头研发,是我国首个自主可控的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。研发团队负责人表示,“长安链”在研发时就已经明确了必须在加密技术方面走在全球前列,以实现全面的自主可控。“长安链”系统完全适配我国国密标准,并且还具备灵活可装配的性能。
据了解,研发团队近年来不断探索高性能的抗量子密码算法,并嵌入“长安链”底层架构中。经过不断磨合与测试,这项努力终于在日前取得突破。他们将一种后量子数字签名算法模块化嵌入长安链底层架构中。这种算法在选择信息攻击下高度安全,足以对抗所有已知的密码传统攻击和量子攻击。“长安链”研发团队科学家表示,这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,在金融领域,银行间票据信息传输、签名验证的真实性将获得进一步保证,企业可以放心信贷,而广大民众可以畅享“双11”“618”的网购乐趣。
据悉,嵌入抗量子攻击的模块将全面融入“长安链”技术体系,不断适应国家各领域应用场景的需求。自2021年“长安链”自发布以来,软硬件技术迭代突飞猛进。软件方面,“长安链”从0到1自主设计、研发了全球第一个模块化、可装配的区块链开源技术架构,摆脱了区块链底层核心代码对国外的依赖。硬件方面,“长安链”在全球首创基于RISC-V开源指令集的96核区块链芯片架构,构建物理安全隔离的运算执行环境,可实现20至50倍的超大规模区块链网络交易性能提升。
来源:中国新闻网